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回眸70年教育生涯

发布日期:2019-09-10 作者:陈思谦 阅读:785



在我步入米寿之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怡然回眸自己70年教育生涯,感慨良多:人生在党和国家教育培养下成长进步,岁月在为教育事业奋斗中续写辉煌。

1949年春,南通地区解放。辍学在家的我应聘在当地的村小复式班任教。初登三尺讲台,难度可想而知,但困难能磨炼人。经过数月实践探索,我在教学上渐有长进。当年9月,县教育部门送我至通师培训,不久被团组织吸收入团,较好地完成了培训学习任务。

1957年10月,党组织调我至平潮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这一干就是八年。在平潮中学,我们实施了“强基固本工程”,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我先后三次到有关高校学习进修。在我们党员干部的带头影响下,平潮中学参加高师函授学习的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5%,有效地提升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经验在省教育厅于南通召开的现场会上作大会交流,同时在《新华日报》头版刊登。

1964年,我被调至海安县参加社教工作,与全国闻名的南大校长、教育家匡亚明在一个工作组。匡老是社教工作团副团长兼原海安县双楼公社郭楼大队工作组组长,我为副组长。在匡老的引领下,我投入了中学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海安县双楼农业中学是全国第一所农业中学。党和国家对这一新生事物高度重视,将其办学经验概括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要求在全国推行。社教一结束,组织上调我担任双楼农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我也走上了由全日制中学到半工半读学校工作的新征程。

当年,我们将所在地的耕读班扩办成“四清小学”,扩招了初中班,积极服务地方,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开办了农技、水产及机电专业班并开设了多种短训班,培训了大量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人才,全县50%以上的机电青年技工都来自双楼农中,有力推动了地方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赢得了百姓和有关部门的赞扬。经过八年的探索实践奋斗拼搏,1973年,双楼农业中学创出了办学新经验,首获全国先进单位的殊荣。

随后我到姜灶中学工作。经过姜中14年的奋斗历练,我成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基本称职的中学校长。在这14年里,我记不清加了多少班,起了多少早,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1985年,姜中高考录取率达78%,为全县第二,仅次于县中;同年还为航校输送了三名飞行学员,获省招飞工作先进集体的殊荣。姜中本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与县重点中学差距很大,在这样的基础上办学,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被誉为“姜中奇迹”。

1993年,我到龄退休。退休后,我没有歇下脚,而是走上关心青少年的“爱心岗”,再创人生第二春。8月份,我应聘到刚成立的通州关工委工作,这一干又是14年。期间,我做讲座、宣讲报告36场,受教育青少年3万多人次,给贫困学生赠送图书620册,为520名贫困学生赠订《关心下一代周报》,还赞助了一个贫困生完成高校学业。在区关工委工作期间,我执笔的文字材料近百万字,形成档案300多卷,还编纂《丹心育人》一书上报下发。2017年9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我“从事乡村教育满30年,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荣誉奖。

2018年是我晚年人生的丰收年。我撰写的《关心下一代——我晚年做得最对的事》在中国关工委主办的“关爱下一代”网站“五老风采”栏目刊载,省委组织部授予我30年老支书荣誉奖章;南通市教育局、党工委授予我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奖,激励着我永远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回眸70年教育生涯,教育探索,漫漫远路;点点滴滴,感恩初心。我愿做一根红烛,耗尽自己,为中国青少年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