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于健:不要钱要当兵的“三猛战士”

发布日期:2019-09-23 阅读:1059

人物名片

于健,1927年11月出生于十总,7岁父亡,和寡母两人生活。1941年参军,成为韩念龙(曾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警卫员,同年入党。

从参军到新中国成立,于健身经百战,谢家渡战斗、孟良崮战役、枣庄战役、淮海战役……身上留下了17个“洞”印——都是子弹对穿后留下的痕迹,伤疤更是难以计数,真正是从枪林弹雨、血雨腥风里闯出来的。

全国解放后,于健转业到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担任公社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区人武部部长、区党委委员,在企业担任过经理、总支书记,还做过省公安厅管教大队队长等。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于健说服妻子放弃城镇工作,带领儿女们下放到农村,减轻国家负担。

1982年10月,于健离休。其实他是离而不休,继续贡献余热,当好党和政府的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尽好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应尽的义务。

初心探源:贫困受欺进军营 学习为民求解放

投身革命时于健才14岁,其实并不懂什么革命道理,只是受不了欺压愤而参军。“世上三件苦,打铁行船磨豆腐。我做童工时就是学磨豆腐,小老板骂我打我,我吃得了苦,受不了气,就想去当兵。”于健说,那时家里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块地,孤儿寡母过得很艰苦,“那天我看到一支队伍从十总往二窎、北兴桥方向过去,他们背着大斗篷,穿灰色衣服、草鞋,我就辞别母亲,走了18里路,在北兴桥赶上了他们,要求当兵。”

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

“我们行军打仗,你吃得起苦吗?”

“我不怕,你们能我也能!”

“给你六块银圆,你回去吧。”

“不要,我就要当兵!”

正在僵持不下时,时任南通警卫团政委的韩念龙来了。“人还没枪杆子高,能当兵吗?”“我会长大长高的!”韩念龙被于健感动了,留下他做了自己的警卫员。

在韩念龙的身边,于健知道了很多革命道理。“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当兵打仗要勇敢,不怕流血牺牲,目的是让中国人民不受任何外来侵略,享有人人平等、自由的权利……”于健说,参军不久,他所在的部队在盐城休整了三个月,这三个月里,他识字、学文化、练打靶,把当兵是为了吃饭不受欺压的想法换成了为人民求解放的思想。

烽火战场:身经百战曾百胜 视死如归是三猛

参军当夜,部队行军80里,于健脚上多了八个泡。但这对于后来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几个月后,于健就经历了第一次战斗。那是在涟水,和鬼子打遭遇战,司令员、马夫齐上阵。我方死伤500多人,不少战友就牺牲在身边,血淋淋的现实让于健深刻地理解了韩念龙给他讲的革命道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此后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战友的牺牲,都让于健明白,只有赶走日军人民才能生存,“所以要不怕死,也不能怕死。”

韩念龙让于健下连队再锻炼,在持续的烽火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灵活的战士。

在于健的记忆里,车桥和南坎战役他印象最深刻:“上面让我们拿下南门,三个人先抱着6公斤炸药包冲上去,没成功。我又带着两个人去,用三个人都负伤的代价拿下了南门。”于健回忆,那天早上四点开打,打了几天几夜,他们连130多人死伤70多,很惨烈,但全歼了鬼子和伪军。这次战役中,于健后颈被子弹穿过。他在后方医院休养了3个月后,重返战场。这次是打南坎,南坎位于掘港以东,日军占据多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粟裕下令要不惜一切打下南坎。“我们先炸掉碉堡,之后就枪击,再后来就是拼刺刀、肉搏战,牺牲了很多战友。”于健的心里很难过,说一句话,叹好几次气,他伸出双手,上面全是刀刺印,“但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泣,打鬼子就是要不怕死。”“不怕死”是于健打仗的信条,他骄傲地说,连粟裕都对他赞赏不已,称他是猛打、猛冲、猛杀的“三猛”战士。

日军终于投降了!“他妈的老蒋背叛了革命!”于健忍不住爆了粗口,这是一个看够了鲜血尸体的老战士的愤怒和悲痛,因打仗多年未回家,本想回家看望老母亲,却因内战爆发而计划终止,于健又开始了一轮总是打仗的日子。

淮海战役足足打了七十多天,“没饭吃,冰天雪地里挖草根,不过比之前吃棉絮好多了。”于健自我安慰道,这次他的后脖子又是贯穿伤。休整后又是沙场点兵,直到新中国成立。他说,解放军以少对多,“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累累的枪伤弹痕证明,于健曾经南征北战,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过血受过伤,他的脊柱里至今还残留着一颗子弹,阴雨天就隐隐作痛。

老兵新传:牢记使命再奋斗 不忘初心做“三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对于自己没有马革裹尸还,于健认为太幸运了,因为太多战友都牺牲在十八九岁的大好年华,他们风华正茂,却为寻找光明而死。他们是谁的儿女,是谁的兄弟姐妹,又是谁的爱人?“我常常去烈士陵园看他们,鞠躬敬礼。”每每回忆,于健都会长叹一口气,惋惜、伤痛、悼念,“每次战斗结束,一块二尺布从头裹到脚,挖个大坑,一起埋葬,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心里怎么不怀念他们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曾经发誓,做一辈子的患难兄弟,说好要同生共死,可为什么你却早早牺牲?打南坎时,于健眼睁睁地看着鬼子的刺刀刺进了陈勇生的肚子里,王长贵也牺牲了,而他和他们头靠头睡了好几年呐!自己受伤流血不流泪,可战友的离去却总是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每次战斗的胜利都激励人前进,但那些属于于健个人的记忆依然那么惨痛,“他们都还很年轻,最小的才16岁,还有个战友,拉开手榴弹抱紧鬼子一起爆炸,尸骨无存……”于健苦涩地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老伴相伴,三个儿子全当兵,全家九个党员,虽然住的还是40多年的老房子,家具老旧简单,“和他们比,已经太好了,不要忘记烈士,他们有功绩啊!”

那一段从少年到青年的八年,原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应该是恣意欢笑,应该是青春勃发,应该是璀璨旖旎,然而,无情的战火毁灭了这一切。再到和平,却已过了那个年纪。但这一段战火纷飞的年岁,也是于健生命成长过程里不可分割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于健也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创造者之一。

于健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母亲给的,但生命和成长都是党给的,所以不能和组织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工作上总是一往无前。“我面前没有困难,那么艰难的战争年代都过来了,还有什么比那时候更难?”退休后,于健还主动做好“三员”:宣传员、服务员、调解员,“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好好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到死,就完成了我的历史使命。”说起生死,于健毫无顾忌,毕竟,他经历了太多次生死瞬间。

记者手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于健一直穿旧军装,在他心里,他依然是一名战士。

这是一个让人敬佩的老战士。不仅是他舍生忘死为革命,还在于他赴汤蹈火后,没有以此标榜自己,没有用此作威作福,却一如既往地认为“只要能为人民做点事就心满意足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这也是个会让人自惭形秽的老战士。面对来访者,于健一再道谢,谢谢大家能听他讲打鬼子的故事。这是在他屡次流血受伤、在承受了多少战友抛头颅洒热血之后。这是海般宽容的胸襟,是山般巍峨的高尚。这也不得不让人无言以对。

跨过1949年,沧海桑田,恍若隔世,那边战火纷飞,这边“长安昌盛”。是我们幸福的生活过得太久,还是炮火的呼啸过去太久,抑或是那些过往太过悲痛让人不忍直视,所以自动选择了忽略,而让这些老战士们竟然对有人听一下他们的故事而感激万分?

不,不管那些过往有多残酷,也是我们血肉相连的历史,不可分割,不能遗忘。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连年战争,山河飘摇,家国难安,苍生蒙难,几千万人殒命,无数人受伤,代价不可谓不高,怎么能忘记?又怎么敢忘记?不忘过去,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记者 徐艳梅 通讯员 秦秋娟  摄影 卑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