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程佩芬:绽放军营的铿锵玫瑰

发布日期:2019-10-14 阅读:1226

人物名片

程佩芬,1930年出生,1948年11月参加工作,1949年4月4日入党。参军后随文工团跟着粟裕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28军、29军、31军向福州开进,解放福建。1955年5月起,先后担任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广播员,福州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文武小学副校长。1976年5月借用至南通县公安局,同年12月担任南通县民政局股长。1985年12月离休。

初心探源:投笔从戎 赤心献革命

福州解放后,程佩芬作为文艺兵,在文工团舞蹈队待了7年,1955年文工团解散后,她被调到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做广播员,后申请到部队学校当老师。为什么想当老师,她说那还要从学生时代说起。程佩芬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日本人统治下读完的。日本兵刀拖在地上“哐当哐当”的响声一直是她内心的阴影,再加上听说很多日本兵经常无缘无故残杀中国小孩,当时的她生活在恐惧中,天天担惊受怕,上学走路都低头靠墙走,等鬼子过去,心里才能舒一口气。

1946年程佩芬初中毕业后,家境日益艰难,虽然还能吃饱穿暖,但学费成为负担,再加上她是家里老大,不想再让家里替她操心,于是在老乡的推荐下,她去了当时由国民党统治的上海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时任校长陈鹤琴是一位反内战、追求和平的进步人士,采取民主自治方式管理学校,氛围很好。程佩芬的那位老乡其实是一名地下党,是学校“大姐姐学生团”成员,秘密从事培养、发展地下党员工作。而程佩芬则是被考察对象,或许她的坚定信念已经符合党员条件,两年后被组织通知转移到苏北参加革命。

1948年,上海学生运动愈演愈烈,苏北地下党通知上海的进步青年进行转移,11月17日,程佩芬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躲过国民党警察的盘问,一起乘汽船来到解放区,这是她一生的幸运。当时引导帮助她们的是一对很早投身革命的姐妹,姐姐叫谢铮,妹妹叫朱亦明(原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在如东解放区,当看到推着独轮车前来迎接的群众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想起当年凯旋的情景,老人情不自禁地拍起手唱起来,露出儿童般纯真的笑。

烽火战场:披星戴月急行军 峥嵘岁月韶芳华

见证南通解放,是程佩芬最自豪的事。“1949年2月2日,正月初五。接到命令,我们从南通东门进入南通城,到达市中心的钟楼,共同见证了南通解放的庄严时刻。”回忆过去,老人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南通解放后,1949年4月4日,19岁的程佩芬在文艺青年顾尔谭的介绍下入了党。当天,党组织将程佩芬找去谈话,征求她的意见: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将南下解放福建福州,要建立一个文工团,你被他们选上了,你愿意去吗?“我是党员,当然要听党的话,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我去!”程佩芬斩钉截铁地回答。就这样,在刚成立的南通市委青年部工作的程佩芬,服从组织安排,参了军,跟随部队南下福建。

1949年7月,文工团跟着粟裕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28军、29军、31军向福州开进,解放福建。当时条件艰苦,部队仅发了一套浅黄色的老粗布军装、两套衬衫短裤换洗,除了衣物,每个人还要背被单、油布、米袋、干粮袋等等。在那么炎热的夏天,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文工团两百多名20岁左右的青年跟着大部队,靠着两条腿走了一个多月时间,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跨过江苏、浙江,步行到福建。进入福建后都是夜间行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残余匪徒和盘旋的飞机,文工团必须紧跟大部队在山里穿行。“为了安全既不能有灯光,也不能大声说话,还要经常爬山,当时团长想了个办法,拉了根长绳子,让我们每个人抓着绳子紧挨着走。”程佩芬说。

行军路上,大伙经常摔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但从不叫苦叫累,都咬紧牙关坚持着。“当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已做好吃苦、受伤甚至牺牲准备,但是真正站在那块土地上时,才知道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回忆过往,程佩芬眼眶有些湿润,“在那个年代,战争的压抑与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我们文工团唱歌、跳舞,演出让当时的士兵们暂时忘却痛苦,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战争是残酷的。大部队进入福建省境内,一路上都没见到人影,战友们只有用红糖煮稀饭吃,程佩芬说饥饿让人觉得吃什么都好吃。当时大家一直在山里走,蚊虫叮咬,好多人得了疟疾,人很难受。部队喝的都是从河里灌的冷水,放了PP粉(高锰酸钾)到铁壶里简单消毒,但大家身体的抵抗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锻炼起来了。“那么艰苦的环境,没有一个人叫苦,战友们都是靠意志、决心、信念才坚持下来的!”程佩芬感慨颇多。

1949年8月17日夜,文工团终于跟着大部队进了福州城,先在一个茶庄安顿下来,但没过几天就被国民党的飞机扔下燃烧弹炸掉了一大块,只好转移到福州乡下。由于条件艰苦,不具备卫生条件,也不好洗澡,大家身上都是臭烘烘的,长了好多虱子,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革命虫”,晚上听报告的时候抓到一个就掐掉一个。

今昔对比:筑牢红色堡垒 诠释如磐初心

近日,记者心怀崇敬之情,来到南通市区探访这位女老兵,用心灵去倾听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用相机记录下老人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

一套两居室,程佩芬与老伴已经住了多年,客厅内一对黄色皮沙发斑驳陈旧,卧室内摆着一张普通的木床和一个老式衣橱。这一切,无不表明老人生活的简朴。离休后,她的日常生活简单而规律,看书读报、买菜做饭、整理家务……岁月流逝,本色永存。采访中,老人拿出了一本泛黄的相册。梳着麻花辫,身穿军装,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尽管是黑白照,但照片中的程佩芬依然显得英姿飒爽。“这是我19岁时的照片,是在演出后拍的,得到战士们的掌声后,笑得好甜。”老照片里记录着革命战斗生涯,因此对每一张照片,老人都如数家珍。

谈到新中国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程佩芬脸上洋溢着喜悦。虽然现在生活环境一般,她和同为离休干部的老伴却很知足,“当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许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还有什么资格把过去拿出来显摆呢!”

寥寥数语,道出了一名老兵最纯朴、最真挚的情感。

记者手记:

笃行致远 砥砺前行

“不求人生多辉煌,不忘初心跟党走。”这是程佩芬老人的心声。采访中,程老多次表露出对党忠贞不渝的信仰,体现了吃苦在前、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的品质。

战争是不可选择的,个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挣扎苦痛,也使他们形成了那个年代对生死有所牵挂却又有些淡然的态度。没有人愿意选择战场,但是既然无从选择,那就欣然接受,服从命令。“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句话形容解放战争时期的程佩芬再贴切不过。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激荡人心。曾经铮铮铁骨的共和国脊梁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佝偻脊背的耄耋老人,像程佩芬、曹邦裕这样的老兵在慢慢老去,但是他们身上的荣光永不凋零。

岁月流转,星光不灭。今天的通州大地依然处处闪耀着“革命火种”的光芒——在全区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潮中,全区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模范带头,勇挑重担,以奉献和忠诚践行着“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颗火种,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庄严承诺,共同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记者 曹抒雁 通讯员 韩聪聪  摄影 卑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