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寻访南通解放的光辉历史 弘扬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

发布日期:2021-04-20 作者:李天舒 阅读:1364


南通钟楼。徐浩翔 摄

4月2日,记者们走进“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南通红色记忆”第八站——南通钟楼、通吕运河水利枢纽等处,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寻访南通解放的光辉历史,学习领悟南通治水精神。

红色档案

南通钟楼:叩响南通全面解放的钟声

钟楼坐落于市区十字街路口,位于南通中学南侧,是通城地标性建筑之一。钟楼后的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楼。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采用更鼓来报时。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泰总商会的5000元,从上海买来巨钟——四面机械塔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为南通建筑师孙支夏设计,风格上明显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南通全境的解放拉开了序幕。1948年3月15日,如东县城掘港镇被解放军攻克,成为南通最早解放的县城。各县、区武装积极向边区挺进。1949年1月31日,解放南通城的战斗打响了,华中九分区部队兵临南通城下,以东西两路兵力钳制南通城。晚6时,东路部队首先对狼山守敌发起进攻,在强大火力攻击下,国民党部队混乱不堪。南通城的外围战斗,计毙敌300余人,缴获各种轻重武器数百件。

1949年2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先头部队跨过东吊桥进驻南通城,将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位于市中心钟楼的顶端,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城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南通全境宣告解放。2月4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在钟楼挂牌,从这一天起,钟楼成为令无数南通人自豪骄傲的精神地标。

南通节制闸:一曲防洪抗灾的水利赞歌

南通节制闸是在南通水利“百孔千疮”时兴建的引江灌溉关键性工程,是新中国水利大发展时期伟大成就的辉煌缩影。南通节制闸由南通专署水利局设计,于1960年7月25日建成放水。节制闸共23孔,属于大(Ⅱ)型水闸,以引江灌溉为主,兼顾排涝、生态补水等功能,为通吕启地区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江水,为流域内的防汛防旱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9年底,节制闸完成历史使命,六十年来累计引水440亿立方米,排水约50亿立方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老闸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建的通吕运河水利枢纽是南通市首座闸站一体设计施工建设的大型水工建筑物,总投资约4亿元,包括一座大型泵站和10孔水闸。该工程引排灌溉范围包括崇川区、通州区、通州湾示范区、海门区、启东市,受益面积约637万亩,排涝范围约64万亩,极大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将在轰轰烈烈的南通治水实践中冲在前列、率先落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再出发,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以治水新成效迎接建党100周年。”南通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建华表示。

记者手记

穿过钟楼一层的门洞,聆听历史的回声;迈进饱经风雨的节制闸,感受岁月的巨变。无论是解放一座城的艰辛与不易,还是振兴一座城的坚守与付出,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些过往的岁月,怀揣坚定的信念和执着奉献的精神,不忘来时路。

实践催生精神,精神引领实践。南通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在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唯有迎难而上才能破茧而出,唯有百折不挠才能拨云见日,唯有攻坚克难才能成就大业。我们要弘扬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立足岗位作贡献、提升作风争一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