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开创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发布日期:2024-04-01 阅读:508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开创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通州区委宣传部 解银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亲临江苏考察,每次都对江苏文化发展把脉点题、定向指引。2023年7月考察时,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光荣使命,殷切希望江苏“勇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苏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彰显着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邃思考,是现在和未来指引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通州文化强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是文化惠民群众认可度高。坚持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金种子”送艺等品牌惠民活动,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制式和预约服务,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带动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惠民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二是文艺精品力作水准高。近年来,通州先后推出十多个精品力作,大型通剧《瓦匠女人》获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2022年9月在江苏大剧院参加了江苏省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亲临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肯定。“童声里的中国”品牌坚持十多年深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江海之滨唱响世界。精心组织“柳敬亭奖”文学艺术创作大赛,推动儿童剧《草房子》《因为爸爸》进校园巡演,新编通剧《陈英卖水》、儿童电影《向日葵中队》等作品获得一致好评。

三是文旅产业成长空间较大。随着通州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农村等措施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更大的天地。川姜家纺企业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目前涉足直播业态的企业超500家,直接从事直播工作的人员超5000人,建成德卡、维众等规模化直播基地近20个,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文化强区建设面临的矛盾困难

一是产业规划层级低。文化产业培育及壮大机制乏力。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80多家,与兄弟县市区相比数量较少。优质文化产业项目落户难,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改革步子偏缓,现行的使用办法给予奖励的产业方向偏少、奖励资金力度偏小,较难吸引文化企业特别是核心文化企业的落地。

二是资源集约化程度低。文化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待完善,文旅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与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少剧院剧场、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文博场馆。复合化、数字化的群众性文化产品缺乏,现有场所使用效率不高。全域旅游建设亟需加快推进,目前区内仅有国家4A级景区1家(洲际绿博园)、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五接开沙岛)。

三是精品力作产量低。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各门类现有的文艺中坚力量老化现象严重,中青年后备文艺人才短缺,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在现有的文艺家协会会员中比例偏低,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机制。精品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普遍存在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现象,真正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的精品力作仍然较少,尤其是重点扶持打造的文艺精品不多。

三、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培育。把优秀文艺人才奖励扶持机制落到实处,积极引进和留住优秀文艺人才,营造文艺人才健康成长的内外部环境。建立优秀文艺人才库,健全文艺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名家。充分发挥各门类艺术领军人物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名人工作室,带动通州文艺人才快速成长。在创研人员的引进上,突破年龄、学历的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是构筑文艺精品的创作高地。以举办“柳敬亭奖”文学艺术创作大赛和“群众文艺调演”“特色文艺团队”评定等活动为抓手,挖掘文学艺术创作题材,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意义和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持续振兴“通剧”,以大型通剧《陈英卖水》创排、公演为抓手,激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童子戏”的内生动力。继续承办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研讨和新作展演活动,放大“中国曲艺之乡”文化名片影响力。集全区乃至全市之力,重点推出文化名家、打造精品力作,冲刺“梅花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最高荣誉。

三是发挥引导资金杠杆作用。突出规上文化企业培育和服务这个重点,优化文化产业奖励政策,激发和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跟踪服务好现有市级重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项目尽可能地用好用足奖励扶持政策,帮助其解决资金困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奖励力度,为自主研发的初创企业提供扶持资金,减轻企业在研发阶段的压力,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推动通州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四是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突出,全域规划。突破农产品、“非遗”概念,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不断开发出南通符号、通城韵味的个性化产品,形成更多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的城市文化IP。特别要紧盯文化消费新人群、新圈层,面向不同年龄段特别是年轻人的个性需求,开发更多体验式、沉浸式应用场景和多元化产品,推出喜闻乐见的“打卡空间”和“拳头产品”。发挥“体育冠军摇篮”“精神文明高地”的优势,邀请南通名人为家乡代言。

五是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大网络视听、数字创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行业文化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体育、教育、科技、数字出版”等模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引领文化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答好传承与创新的运河课题,将文化产业项目深度融入大运河文化与长江带的课题中,深度挖掘、传承创新,以文化引领,统筹沿线经济、城乡、文旅、生态等高质量发展资源,为文化强区注入新动能、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