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二甲镇:“红链”绘就富“甲”图 共走“硬核”振兴路

发布日期:2024-01-19 作者:陈长生 阅读:677

“2023年,我们聚力培树‘与企同行 惠农加倍’劳务品牌,提升本地闲散劳动力服务技能,累计输出务工人员12人,介绍就地就近务工27人,受助群众人均月增收近1500元,现已与20余家企业签订协议,承接保洁管护、物业管理、土地整理、园林绿化等基础服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5万元,实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双赢’。”二甲镇余北社区村属劳务公司亮出年终“成绩单”。

近年来,二甲镇党委深入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突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多点发力,凝聚强大动能,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绘就美丽富“甲”画卷,“解锁”全域农文旅场景,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硬核”篇章。

做专产业“硬”支撑,绘就“菜果丰硕,稻谷满仓”的富足画卷

“非常开心,我们厚余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浩倡’大米摘得了银奖。”该社相关负责人在南通市优质大米品种品鉴会活动现场表示,“我们严把品种、肥料、加工多个关键节点,水稻亩产突破630公斤,每一粒大米都能吃出原原本本好味道,‘好吃’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近期还收到了不少企业单位向我们复购的订单。”

二甲镇深挖村级要素禀赋,让资源不同、基础有别、底蕴差异的地域相邻村(社区)建立资源共享、互补共进产业合作社,推动葡萄、草莓、水芹等二甲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

做优人才“硬”环境,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归雁画卷

二甲镇积极引导在外乡贤、专技人才、种植养殖能手把家乡纳入事业发展的重点版图,把资金和技术向乡村靠拢,吸引更多“领头雁”“还巢凤”反哺桑梓、泽被故里。

乡村振兴服务队“就地取才”,目前已集聚20余位二甲籍老中青农业技术人才,帮助农民更新种养理念,解决种植生产、管理销售中的技术难题。“小苏打在大叶菠菜病虫害防治中功效明显,一般7天左右使用一次即可。”通运桥村高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维杰便是服务队其中一员,身为90后青年却已扎根田野多年,他在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后,又热心地传授给乡亲们,160余名村民获益后实现大幅增收,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每户增加利润近8000元。

做新文化“硬”实力,绘就“非遗蓝印,古风雅韵”的祥和画卷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发祥地,近年来,二甲镇持续深挖以王振兴为代表的传统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文化,与民间“布艺人”共同坚守着这一抹蓝布的传承使命,推动古老的“时尚单品”焕发新机。

“在工业化流水线的今天,爷爷坚持‘手造’,几十年的经验就是最精密的仪器,看似简单的刻版、刷浆、染色、刮白等工序,却展现了精湛的民间工艺水平和智慧。”王振兴老人的孙女端坐在直播镜头前自信道,“今年10余场‘助力乡村振兴 共赴蓝白之约’线上产品展销会直播下来,反响热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拥抱国潮,我们的所愿就是做好传承推广,是创业亦是使命。”

做严生态“硬”约束,绘就“清河潺潺,绿树满岸”的田园画卷

房前屋后,绿植环绕,庭廊栏下,清河潺潺……这是二甲镇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久久为功的最佳体现。结合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村庄清洁日”行动等,严格执行门前“三包”、文明户积分和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发动党员群众自觉参与到背街小巷和河道塘沟等卫生死角的环境整治中来,共实施岸坡防护5000多米,清杂面积约5万平方米,河坡绿化种植约2400株,生态宜居乡村初见雏形。

做强组织“硬”堡垒,绘就“以‘红’带旅、释放‘红’利”的红旅画卷

二甲镇充分挖掘余西社区“家门口”的红色文化资源,“复活”乡村记忆点,倾情推出一条集“党性锻炼、党史学习、廉政教育”于一体的精品“红旅”路线,并结合沿线党建小游园、“红网格之家”等前沿阵地开设庭院讲堂、书记讲坛,有效丰富了访客“探星火之源、启研学之旅”的内容载体。

近两年,朱理治故居累计接待参访人员3000余人次,成为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红色文化的首访之地,也为二甲竖起了鲜亮的“红色地标”。